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
堅決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
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發(fā)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進一步防范化解意識形態(tài)風險、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站在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高度,堅定不移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
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新征程上,必須加強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媒體,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一是強化黨性原則。意識形態(tài)工作本質上是政治工作,必須強化黨性原則,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細化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切實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及成員述職報告、履行黨建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同時,健全完善監(jiān)督檢查、責任追究等制度,真正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推動責任制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三是樹牢陣地意識。陣地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基本依托。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毫不放松地加強互聯網、報刊圖書、電影電視、廣播電臺以及學校、黨校(行政學院)、其他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等各類陣地管理,全面落實主管主辦和屬地管理原則,讓各類意識形態(tài)陣地始終成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堅強陣地,決不允許搞法外之地、輿論飛地。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新征程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著力健全完善意識形態(tài)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夯實共同思想基礎,拉緊共同精神紐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加強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按照推進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要求,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牢牢掌握“六個必須堅持”,在深學細悟中感悟真理偉力、在融會貫通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知行合一中汲取奮進力量。要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建立健全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抓好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理論學習教育、理論研究闡釋、理論宣傳宣講等機制,推動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忠實實踐者,切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加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新征程上,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防范網絡意識形態(tài)風險,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一是構建媒體融合傳播格局。面對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堅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握“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的發(fā)展策略,打通“報、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將H5、AR、VR、MR、短視頻等形式融入其中,進一步加快媒體深度融合步伐,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fā)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二是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網絡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同時,以精細化、精準化、精確化為目標,構建科學的網絡預警指標系統、評估研判體系、輿情引導機制、突發(fā)事件應對流程。三是持續(xù)加大對網絡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fā)。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這個“牛鼻子”,緊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qū)塊鏈、量子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發(fā)展前沿,持續(xù)加大對網絡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fā),從根本上完善我國網絡治理的技術支撐。
在解決人們的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中實現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新征程上,要在站穩(wěn)人民立場、表達人民心聲、把握人民愿望中夯實防范化解意識形態(tài)風險的基礎。一方面,解決好實際問題,意識形態(tài)工作才更具說服力和實效性。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發(fā)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就業(yè)、收入、社保、醫(yī)療、養(yǎng)老、居住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方式。要改變話風文風,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場景、不同文化背景的特點,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同時,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用群眾的語言、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宣傳科學理論、闡釋方針政策、傳播主流價值,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入腦入心入行。
始終發(fā)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新征程上,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形勢的復雜性和斗爭任務的艱巨性,對斗爭精神、斗爭本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敢于動真碰硬,依靠頑強斗爭有力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一方面要增強斗爭意識。只有保持斗爭意識,才能在準確把握意識形態(tài)建設規(guī)律和態(tài)勢基礎上推動意識形態(tài)工作取得新突破。面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tài)、兩種社會制度的復雜斗爭和嚴峻較量,必須勇于斗爭、敢于亮劍,絕不做“騎墻派”和“看風派”。要把握有理有利有節(jié)原則,注意區(qū)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堅持真理,立場堅定批駁謬誤。要引導廣大群眾明辨是非,客觀、全面、理性看待中國的發(fā)展面貌和光明前景。另一方面要增強斗爭本領。要加強理論修養(yǎng),深入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從中悟規(guī)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著力提升戰(zhàn)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歷史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要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要提升斗爭藝術,注重斗爭策略,綜合采取輿論、經濟、技術、法治等手段,在斗爭中爭取團結、謀求合作、爭取共贏。
重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新征程上,要立足新時代青少年的使命擔當,從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少年群眾基礎的高度,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尤其要強化學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一是要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中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持續(xù)開展世情、國情、歷史、文化等教育,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同時,強化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為青少年群體解疑釋惑,著力健全青少年輿情反映渠道,增強青少年抵御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侵襲的能力,團結帶動青少年與黨同心、與黨同行。三是結合青少年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心理特點和內在需求,注重運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微信、快手、小紅書、豆瓣和知乎等互動交流平臺,通過網絡視頻、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等多種載體,努力提供滿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產品,真正實現在與青少年“玩在一起、聚在一起”中服務、團結、凝聚青少年。
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著力營造良好外部輿論環(huán)境。一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堅持民族特色與國際視野相統一,善于把中國發(fā)展的巨大成就轉化為理論和話語優(yōu)勢,提出一系列既包含全人類共同價值,又體現我國發(fā)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tài)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的原創(chuàng)性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二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立足5000多年中華文明,在對外傳播中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要把蘊含其中的精神標識和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堅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三是在傳播方式上掌握國際傳播規(guī)律。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堅持敘事方式多元化,在通約性和共通性中實現與傳播對象的共情、共鳴、共振。